薄層自流平材料的硬化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過程,主要分為流動攤鋪、凝結固化和強度增長三個階段,整個過程受材料配比、環境溫濕度等因素影響。
1. 初始流動與攤鋪階段(0-30分鐘):
材料加水攪拌后形成高流動性的漿體,通過自流平特性迅速鋪展并填平基層凹陷。此時材料中的減水劑和緩凝劑發揮作用,延緩水化反應,確保足夠的施工時間。漿體內部水分均勻分布,骨料懸浮于膠凝體系中,形成初始結構框架。
2. 凝結固化階段(30分鐘-24小時):
隨著水分蒸發和化學反應的加速,水泥、石膏等膠凝材料開始水化。鈣礬石晶體和C-S-H凝膠逐漸生成,漿體黏度快速上升,失去流動性進入初凝狀態。此階段需嚴格控制環境濕度(建議60%-80%)和溫度(15-25℃),防止表面失水過快導致塑性收縮開裂。2-4小時后可開放輕步行人,但需避免重物沖擊。
3. 強度增長與穩定期(1-28天):
水化反應持續深入,鈣礬石與硅酸鹽凝膠相互交織形成致密三維網絡結構,抗壓、抗折強度穩步提升。3-7天可達設計強度的70%以上,28天后趨于穩定。此階段需避免溫差驟變或過早施加載荷,否則易引發微裂紋。特殊改性材料(如聚合物乳液)會在此階段形成柔性膜層,提升抗裂性和粘結強度。
整個硬化過程中,骨料與膠凝材料的級配優化、的補償收縮作用,以及纖維材料的抗裂效能,共同保障了薄層(3-5mm)自流平體系的無縫密實硬化。施工后48小時即可進行飾面層鋪裝,但完全達到長期耐久性需28天養護周期。

下一條:沒有了